視覺設計風格講解之——玻璃擬物化Glassmorphism

「玻璃擬物化」在某些方面和「新擬物化」是一脈相承的,但是它有著相對更加具體的視覺隱喻,也就是我們?nèi)粘=佑|的「玻璃」。

還記得今年年初大家追捧的 新擬物化(Neumorphism)風格嘛?這種風格最初在社交媒體上風靡,很大程度上,來源于資深設計師 Michal Malewicz 的文章《Neumorphism in user interfaces》,這篇文章透過 Medium 平臺,開始在各個設計師社區(qū)當中發(fā)酵,隨后被不少平臺預測為 2020 年會逐漸流行的一種視覺設計風格。

事實上,也確實有很多產(chǎn)品和 UI 界面跟進了這種設計風格。包括三星在內(nèi)的很多品牌甚至會使用這種風格來制作宣傳視頻,油管主播 MKBHD 也在自己的視頻中使用到了這種風格:


從美學價值上來說,新擬物化足夠現(xiàn)代,看起來也頗為時尚,科技感也很足,不過在在實際的應用上,新擬物化本身確實不算是一種系統(tǒng)全面的設計風格,因為在很多具體的 UI 元素上,是難以保證可用性和易用性的。

在需要體現(xiàn)出視覺縱深(Z軸方向的高程、高度)的地方,新擬物化的 UI 元素很難做到顯著,而這也使得用戶很難立刻馬上意識到「這是一個可交互的元素」:

Michal Malewicz,對,就是去年年底讓我們注意到新擬物化風格的這個小哥,他又搞事情了:他在油管和 Medium 上又預測了可能會流行的新設計風格:Glassmorphism。


Glassmorphism 是什么?

顯而易見,Glassmorphism 這個詞是 Glass(玻璃)和 Skeumorphism(擬物化)的結合,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「玻璃擬物化設計」。

Malewicz 小哥對于這種風格特征歸結為4點:

  • 透明:使用帶有模糊磨砂質(zhì)感背景的透明效果

  • 懸?。?/strong>帶有明顯懸浮感的多個層級

  • 鮮明:使用鮮艷色彩作為強調(diào)色并且從半透明層中透出

  • 微妙:使用輕薄微妙的邊框來強化物理質(zhì)感

簡單的來說,「玻璃擬物化」在某些方面和「新擬物化」是一脈相承的,但是它有著相對更加具體的視覺隱喻,也就是我們?nèi)粘=佑|的「玻璃」。

如果你和經(jīng)常翻看 Dribbble 或者 Behance ,你會注意到有很多設計師在有意識地采用「玻璃擬物化」美學的設計。

 Figma 團隊的設計師 Rogie 所設計的小圖標(https://dribbble.com/shots/14116729-Memer-Brand)


大家著迷于這種風格到底原因何在?

Glassmorphism 的優(yōu)點有哪些?

1、愉悅感

首先,當然是視覺愉悅感。

設計師 Ghani Pradita 所設計的日歷應用(Ghani Pradita | Dribbble)

使用「玻璃擬物化」來設計的界面,由于毛玻璃的通透性,在有多個控件的情況下,呈現(xiàn)出一種獨特的「虛實結合」的美感。

2、層次感

Happy Tri Milliarta 設計的展示頁面(Blur Concept Mobile Exploration by Happy Tri Milliarta for Noansa on Dribbble)

來自 Paperpillar 團隊的 Ghani Pradita 設計的 UI 控件(https://dribbble.com/shots/13926958-Story-Sharing-App)

用戶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多個不同的層次,看不清楚但是可以透過「玻璃」的「背景層」,創(chuàng)造朦朧效果的「玻璃層」,前景的UI控件,這已經(jīng)比原有的 UI 界面多了一層,當然,實際上如果你用的巧妙,可以讓層次更多但是協(xié)調(diào)地存在。

3、呈現(xiàn)語境

這是設計師 Ilham Maulana 為 Plainthing Studio 團隊所設計的網(wǎng)頁(Remote Working - Landing Page by Ilham Maulana for Plainthing Studio on Dribbble)

有些東西應該是不言自明的。比如「我在哪」「我是從哪里來的」這種事情,可以透過「玻璃」看到的背景層就能夠很好地暗示出此刻的位置。

4、微妙高級

設計師 Ghulam Rasool 設計的 UI 范例

經(jīng)過「玻璃層」處理之后的背景顯得非常柔和,無論是動態(tài)還是靜態(tài)的都不會影響前景元素的呈現(xiàn)。同時,位于前景的文本、色彩、UI 控件依然可以保證良好的可讀性。

在設計中間的「玻璃層」的時候,可能需要你控制好這個「微妙」的程度。不過不論怎樣,這種呈現(xiàn)方式都非常的雅致,甚至有那么一絲「詩意」存在。

那么,這種設計風格到底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?如果要追根溯源,「玻璃擬物化」到底是從哪里來的?

Glassmorphism 是從哪里來的?

老實說,玻璃擬物化,Glassmorphism,追根溯源還是在蘋果頭上。

我之前在《Mac 視覺史 vol.3:浴「水」重生的 Mac 視覺美學》這篇文章當中,曾詳細回顧了設計師 Cordell Ratzlaff 是在怎樣的背景之下,發(fā)掘并延展出了蘋果的整套 Aqua 視覺美學:

而被我們稱之為「擬物化」的設計,則是在 Mac OS X 這套系統(tǒng)上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沉淀,并且遷移到 iOS 之后,借由當時包括 Dribbble 在內(nèi)設計師社區(qū)(應該還有人記得當年國內(nèi)的 iconfans 吧?),逐步成為主流。

這種對于光影的極致追求也促使老競爭對手微軟做出了改變,很難說幾年后微軟在Windows Vista 上所推行的「Aero」(光)視覺風格不是從「Aqua」上衍生出來的:

而「Aero」這種視覺風格當中,就使用了非常引人矚目的玻璃的質(zhì)感,只不過陰影的設計毫無疑問「參考學習」了同時期 Mac OS X 當中相對明顯的黑色投影。

只是這種設計風格經(jīng)歷了 Windows 7 之后,一直在自家 MP3 播放器 Zune 上使用實驗性的設計得到了青睞,并逐漸普及到整個微軟系產(chǎn)品,甚至因此犧牲了同時期的社交手機產(chǎn)品 Kin:

值得注意的是,在 Kin 系列的界面當中,「玻璃」式的半透明元素是存在的,并且很明顯是延續(xù)自「Aero」美學,只是受限于屏幕分辨率(320×240 px,320×480 px),很難呈現(xiàn)出更多細節(jié)。

隨后,Windows Phone 誕生,Windows 8 問世,包豪斯十足的 Metro 視覺風格成為微軟的選擇。

不過在此過程中,還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:Android 和 iOS 全面擁護扁平化設計。全新的 iOS 系統(tǒng)當中,全新的通知系統(tǒng)會使用半透明材質(zhì),用來暗示用戶當前所處的環(huán)境:

這種對于毛玻璃材質(zhì)的選擇,很大程度上和時任設計高級副總裁的喬納森艾維分不開——這是一個對于材質(zhì)、場景、暗喻有著清晰認知和感知力的工業(yè)設計大師,而這一點也體現(xiàn)在他為 iOS 7 所制作的設計語言的介紹視頻當中。至于喬納森對于玻璃材質(zhì)的迷戀我們可以回頭在聊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在 移動端 UI 界面當中,成體系地使用「玻璃」的隱喻,是從 iOS 7 開始的。但是 iOS 的設計美學是一個更加龐大的東西,真正的「文藝復興」應該是在 Windows 10。

之所以說是文藝復興,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微軟設計團隊在2016年的時候開始構建的 Fluent Design 這套設計美學體系,而它所使用的核心設計隱喻是「Acrylic」,也就是亞克力,是從「Aero」繼承而來。

實際上,最初的 Windows 10 更多的是在設計體系和交互上花心思,「Acrylic」其實是在發(fā)布之后很久,大概2017 年的某次重要更新中加入的「新材質(zhì)」。


相比于 Windows Vista/7 時代的 「Aero」,「Acrylic」更加具體,量化,功能性更強,美學上更加優(yōu)雅,而在具體的實施上,微軟的 Fluent Design 和如今的「玻璃擬物化」更加接近,而近年來很多接近「玻璃擬物化」的設計,也和這種設計美學架構近似。

微軟的 Fluent Design 當中,背景和前景之間的「Acrylic」層,其實是由5個部分構成:

  • 飽和增強層

  • 高斯模糊層

  • 色彩融合層

  • 色調(diào)疊加層

  • 噪點肌理層


當然,使用這么多手段這也是盡可能讓最終的色調(diào)盡可能地在前景的 UI 當中,顯得自然不突兀。

雖然 Fluent Design 并沒有如同最初大家所期待的一樣,像 Material Design 或者蘋果的 HIG 那樣成為一種極為主流、廣泛應用的設計系統(tǒng),但是它隨著 Windows 10 在世界范圍內(nèi)的普及而始終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整個設計領域。

一方面,在最新的 Windows 10 20H2 版本當中,從開始菜單到具體的 UI 界面當中,徹底將 Windows 8 時代 Metro 風格去掉了,扎眼的動態(tài)磁貼都用上了 Fluent Design 風格的毛玻璃效果:

另外一邊,最新的 macOS Big Sur 也在整個 UI 界面當中大規(guī)模使用了接近「玻璃擬物化」的半透明毛玻璃視覺效果,在系統(tǒng)自帶的 APP 當中尤其顯著:

而值得一提的是,macOS Big Sur 和當下的 iOS 14 在視覺美學上也保持著高度的一致,尤其是在系統(tǒng)的設計美學邏輯上是統(tǒng)一的:

這種主流操作系統(tǒng)的背書,「玻璃擬物化」的進一步推行和普及,無疑有著重要的影響。相比于看起來高級但是炫技多于實用性的「新擬物化」,「玻璃擬物化」這種風格在各大操作系統(tǒng)的踐行和驗證之下,實用性更強,視覺美學上也得到目前最新的操作系統(tǒng)的驗證。

Glassmorphism 有哪些設計要點?

相比于 iOS 14,macOS Big Sur 和 Windows 10 20H2,我們此刻所討論的「玻璃擬物化」在視覺效果上無疑是更加激進、強化的。

設計師 Malewicz 在他的文章當中對于這種設計風格有一個非常直觀的總結:

  • 整體的效果是來自于陰影、透明和背景模糊的組合

  • 需要使用微妙的、貼合環(huán)境色的投影來呈現(xiàn)層次感

  • 越是靠近前景的元素,通透性就越強

  • 越是靠近背景的元素,通透性就越低

  • 不要對整個對象設置透明度,而是要調(diào)整填充透明度

  • 添加 1px 的內(nèi)邊框,同時為它單獨設置透明度,這會讓「玻璃層」和背景有顯著的分離

  • 選擇有明顯色彩變化的背景,這樣能夠讓玻璃效果更容易被用戶感知到

考慮到不同的軟件差異,Malewizc 還專門錄制了一個視頻放到油管上,教你如何在 Sketch 和 Figma 當中進行正確的實現(xiàn):

結 語

雖然「玻璃擬物化」并非是全新的事物,但是確實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正在嘗試這樣的設計風格,并且在這個多災多難的2020年底能看到這樣的新東西,總歸會讓我們對未來有那么一絲期待 。


每天更新,
全站高品質(zhì)素材免費下載!